無還款能力慘遭銀行放棄!專家揭自主都更核心問題:這角色模糊
政府近來喊出要強化「自主都更」,然其非完全新制,為何過去實務上推不動?又卡在哪?《住展》遍訪多位專家指出,核心癥結並非民眾意願,而是台灣建築經理公司(建經公司)的角色與制度定位長期模糊,使建經難以成為自主更新的實質執行者。
定期收到快訊?加入安信line@
政府近來喊出要強化「自主都更」,然其非完全新制,為何過去實務上推不動?又卡在哪?《住展》遍訪多位專家指出,核心癥結並非民眾意願,而是台灣建築經理公司(建經公司)的角色與制度定位長期模糊,使建經難以成為自主更新的實質執行者。
根據安信建經總經理張峰榮觀察,自主都更的第一道門檻就在融資。由住戶組成的更新會屬自然人集合,缺乏法人主體,銀行多不願放貸;若每戶分別貸款,又增加銀行同時放出多筆授信的風險。他直言:「更新會走進銀行,幾乎都被放棄,因為沒有還款能力。」這也是多數更新會最後不得不轉回建商模式的關鍵原因。
不過,建經公司本身也難以補位。張峰榮認為,以法人成立公司確實可改善資金取得問題,但住戶多半不願成為連帶保證人,一旦工程不順恐背上數億債務,導致方案難以落地。他曾協助九戶成立公司完成自建,分回較交給建商多出兩至三成,但他也坦言「適用範圍有限,且共識形成極難」。
建經公司的制度定位,也是本次改革爭議的另一焦點。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汪俊男指出,《都市更新條例》第28條雖允許更新會委任具都更經驗的機構統籌,但未明定機構資格、責任與管理辦法,使建經公司既非特許行業,也無明確監理規範。「法源沒有補齊,建經就容易被誤認為唯一能做統籌的角色。」他主張應建立多元專業參與,包括建設公司、建築師團隊及顧問公司等。
品質與風險分攤,也凸顯自主更新的侷限。垼程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劉獻文指出,建設公司至少能提供十至二十年的保固,但自主都更改建後,因無保固責任主體,一旦完工後發生結構與品質問題,居民將無從追究。他認為台灣應比照日本,建立建築保險制度,讓金融機構與保險業共同管理品質風險。
此外,建經公司普遍缺乏整合全流程的能力,也使自主都更推動困難。劉獻文坦言,目前市場上仍存在小型PM(產品經理)或建經單位能力不足,卻因地主不想讓建商「賺太多」而取得案件,最終反而增加爛尾樓與品質不穩的風險。
正因自主都更長期受到資金斷層、法制不全與責任分攤不明等問題困擾,市場出現另一種轉換契機──小型建設公司。專家指出,在推案環境趨緊、土地與融資取得愈發困難的情況下,不少中小型建商反而開始評估轉向承接「整合」類型業務。
自主都更要落地,制度仍需補強,包括建立融資擔保機制、法制化統籌機構分類、釐清出資與不出資者權利義務等。
定期收到快訊?加入安信line@
媒體報導:
【2025-11-18 住展雜誌-張總訪談】
【2025-11-18 Yahoo新聞】
您可能也想看